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句子 > 正文内容

小学语文抓关键句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怎样"抓关键问题评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质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笔者举例论述)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笔者举例论述)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二、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帮助理解课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络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从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究:

一、课前预习,解决生词。

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些生词。课上同桌汇报,教师抽查。

二、课堂自读,初步感知词句。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或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对文中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等,以便在精读课文时交流感悟。例如,在自读感知《给予树》一课中的词句时,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妈妈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养成了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络上下文、联络生活实际、联络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络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络上下文、联络生活实际、联络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络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原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课文复述是指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的叙述出来。复述不是简单、机械、不加思考的背诵,它熔理解、记忆、表达于一炉,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要重视复述,复述要讲究方法,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紧凑的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课文复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思维训练,它能有效地将理解、分析、表达统一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总结、表达、理解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复述课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方法,事半功倍地起到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一、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遵循一定得原则,因为遵循原则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1.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复述课文要求学生对文章能深入理解和整合,所以在初始阶段,教师要指导理解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理清文章脉络,如何抓要点、找主题句、概括大意;学生能够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提取有效资讯。 2.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与赞赏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上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复述,因此,可以采用先自己单独复述、再小组内复述,后班内复述的方法,扩大学生复述的面。还要让学生愿意说、敢于说,允许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犯错误;有时还给予提示;特别是一些口头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教师更应给予鼓励与支援。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是改变形式的复述。这种复述拘泥于课文叙述顺序,最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进行练习。二、根据不同的复述形式,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详细复述详细复述就是接近原文的复述。这要求我们能详细、系统、正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文章中的每个情节和画面都要清晰地保留在头脑中,我们本身也要受到文章的薰陶感染。所以认真阅读是进行复述的基础。详细复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搞清楚。比如《九色鹿》,这篇文章虽然较长,但叙述很清晰,全文主要围绕九色鹿救调达,调达出卖九色鹿这两个部分来展开,当我们把最主要的内容和情节抓到以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就能够力争 80%都用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就比较好地完成一次复述了。详细复述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表现主要意思的句子和词语运用起来。一般来说,详细复述的时候应该和原文相差不是太大。 2.简要复述简要复述就是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复述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要求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而且要求我们抓住整篇课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文章主要意思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看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如果有几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一样的,还可以进行合并。这样,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在一起就成了简要复述的内容了。 3.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创造性复述具体有下列方法:①变换人称复述一般文章描写的时候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改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样同学们就可能把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经历和感受转化为自己的,同时也可能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融入复述中。②续编故事续编文章就是给文章增添内容——可以在文章中间加,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加。因为有些文章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我们展开想象,扩充理解。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复述时可以加上想象人们获得火种后欢欣鼓舞的场面,这在课文中并没有提及,但是可以结合文中描述的人类没有火种前的困苦生活加以对比联想,人们在获取火种后生活上得到的便利。总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还有其他很好的方法可以去探索,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复述课文,目的都是要学生学会自己的语言去组织,为学生提供训练语言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浅见江西省婺源县太白中学汪季春“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语文课程要“发展语言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意义,就是能运用语文进行交际,运用语文获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者必须培养语言理解能力、把握文章(或人们的话语)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各个阶段的语文考试中都注重这些能力的考查。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著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状况。语文教师一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其他许多教学问题就好解决了。这在很在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性。“语文理解”的范围很广。理解词语、句子、语段、文章,归于“语文理解”;理解图画、表格,分析评判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生活事件等,也属于“语文理解”的范畴。对于不同的理解物件,可理解其基本意思、深刻含义,表现出的事物的特点,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其中表达的哲理(或给人的启示);可理解其表达的技巧、语言的风格、写作的方法、结构的安排等。看起来,“语文理解”的范围实在是太广太大,难以理出个头绪来。但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络,它们都与语言文字生活现象的分析理解密切相关。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思路,从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入手,方法可行、效果较满意。在此,说说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供大家评议。首先,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词语是语言运用的最小的单位,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词语的运用。对句子的理解都少不了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先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语文工具书中的“词典”“词语手册”。这些工具书都对所选入的词语解释了基本意思,有的还有例句,以便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理解词语,要弄清各词可以用来写哪些事物。这对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即语境义、临时意义)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有积极的准备作用。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得知,“痴想”的意思是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铁青”的意思是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可以用来写什么事物,学生们说,“痴想”可以写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的思想等;“铁青”可以用来描写脸色,也可以用来描写山、草、木等的颜色。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很容易明白地回答,但这对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在文句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有很大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接着要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重在学会理解词语在文句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这就得引导学生联络语境(词语所在的句子或语段)来分析理解,让学生从语境中看出句子中的词语是写什么人或什么事或什么物或什么情景,进而分析其含义或表达效果,适当介绍体现在具体词语上的修辞方法或表达特色,如拟人、夸张等修辞及其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等表达优点。句中词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往往是下面几种情况:(1)句中的词语若是写人的,就会表现人物的活动特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2)句中的词语若是写事物的,就会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只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积累词语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向这些方面去思考即可。如上面的例子,“痴想”是写“我”想“山那边是什么”的心理活动,由此可知,它表现出“我”对山那边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我”小时候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铁青”一词在文句中是写“我”爬上山顶看到的那边的山的景象,含有“我”的思想情感;结合“脸”“打零分”的说法可知它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联系“间接表现”的写作手法的作用来分析,不难明白“铁青”一词还表现出“我”看到山那边仍然是山时的“失望”心情。又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要求理解“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句中的“欣欣然”,学生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欢欢喜喜的样子”后,让学生弄清它在句子中写的是大地上的“一切”景物,写景物“欢欢喜喜”,用了拟人方法,这是作者主观感受到的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据此,学生就好得出这样的理解:此词采用拟人的方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大地万物春到复苏的景象,表现出人们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有一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要学生理解其中的“奇迹”一词,学生很容易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接着联络句子可以知道这是写“在北平住惯的人”对“冬天不刮风”现象的感觉。这样,就好明白:“奇迹”一词表现出“在北平住惯的人”想象不到“冬天不刮风”的现象,对此现象感到惊奇,也表现出“冬天不刮风”的天气,在其他地方难得,突出济南冬天的美好。理解句子和理解词语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接着,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的意思相对完整,是通过词语按照语言习惯正确组织(有的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起来表达的,必定会落实到相应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上。文中句子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出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的什么特征,含有怎样的思想情感;(2)表现出怎样的观点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等。只要引导学生弄清并归纳好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联络相应的语境,重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理解即可。在联络语境分析时,一定要弄清句子是写什么话题,针对什么情况(或现象)说的,以便明白句子那样说的原因。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要理解第二部分末尾的句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可知此句的重点意思在“但是”之后;联络上文可知,句子是针对非正义战争屠杀无辜人民的历史事实说的,主要谈如何对待这一历史;最后抓住词语“健忘”、“不能忘记”分析。到此,学生不难理解出:句子是说人们容易忘记历史,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应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又如让学生理解鲁迅《故乡》末尾的名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学生联络上文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可知此句是谈论“希望有无”的问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再抓住“走的人多”和“便成了路”两者分析其内在关系,并联系“人走”与“路的存在”的生活经验思考,便可理解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句子是说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即“走的人多”),就会实现希望(即“成了路”),启示我们要为希望理想努力奋斗,才能迎来美好的生活。理解句子较灵活宽泛,但少不了理解句中的词语,并且与一定的语法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关联。这些,必须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总结,才可逐步提高语句的理解能力,为解决其他相关的语文理解问题作好了充分准备,扫除了学习中的障碍。

怎样进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你好,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同学门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

如何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就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换著批改作文,然后改完之后再换一个人批改,这样的话大家就都可以的得到锻炼了。

如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的措施:

一、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我们语文教学必需把握好教材,以教材为中心,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和指导。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求不要太高,但必须句子结构完整,没有语病,能够巩固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这类学生我们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而对于语文基础掌握教牢固,有发展潜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要为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理解词语

应用词语,遣词造句,就必需知道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引导学生与同义、近义、反义词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加深理解词义,在遣词造句时用词更准确。例如:光临和莅临的区别,莅临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光临多用于口头语。如果是上级领导来我校视察工作,一个很正规的场合,我们就要用莅临一词。又如:果然和竟然,这两个词意思相近,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区别。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它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它常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我们在遣词造句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词的确切意思,不明白的可以借助工具书,这样我们造的句才能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

三、词语归类

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尽可能的记住更多的词语,怎样才能记住更多的词语呢?我想让他们自己进行词语归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写人的的词语吧,哪些是写人外貌特征的,哪些是写人内心活动的。又如哪些是写景的,哪些是写物得,哪些是写场景的等等,把这些词语进行归类整理,以便我们能够记住。这样对于我们进行遣词造句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练习

要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就一定要加强练习。在练习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目

1.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也就是通过口头表达来加强练习,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也要从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

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说完整话、通顺话、精彩话的能力。人的口头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学生受家庭,社会中的语言环境影响,语言的随意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话、通顺话、精采话,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使之规范化。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所有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中,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效。

其次要通过语言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利用班队课和早会课的时间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竞选小主持人比赛,竞选班委干部和少先队大队部干部,组织一些小辩论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书写练习

书写练习主要采用句子的仿写练习和句子的改写练习相结合的原则来达到目的。我们可以先用这个词写一个短句,但它必须是结构完整,然后在短句的基础上,不断的充实内容,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指导学生遣词造句时,低年级主要以模仿为主,一、二年级指导学生遣词造句的训练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完整句子,教材安排了“什么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等句式的训练,而高年级不紧要学会模仿,还要学会创新,要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分析“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要拓展词汇空间,开启思路,才能造出新颖的句子。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更好的办法,达到更好用的效果。

摘要: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用词和片语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用词造句的能力,是作文教学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人们常说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深刻的思想,清晰的思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再不会因为区区二三百字的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挠笔头,咬笔头了。我们也在教学阅读中不会因提中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老虎吃天,无处着手,总不见大的效果。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子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第一、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第二、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第三、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4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